高考如期而至 语文作为高考第一科 作文备受关注 今年的作文该如何作答
看看来自管仲、鲍叔老家 ——阜阳的名师点评
命题回放
【2020高考作文题】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 春秋时期,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,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。管仲带兵阻击小白,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,小白装死逃脱。后来小白即位为君,史称齐桓公。鲍叔对桓公说,要成就霸王之业,非管仲不可。于是桓公重用管仲,鲍叔甘居其下,终成一代霸业。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、一匡天下,为“春秋五霸”之首。孔子说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”司马迁说:“天下不多(称赞)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。”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,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。齐桓公、管仲和鲍叔三人,你对哪个感触最深?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。要求:结合材料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目;不得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鲍叔牙(前723年或前716年-前644年),姒姓,鲍氏,名叔牙,后常以"鲍叔"代称知己好友颍上(今属安徽)人,春秋时期齐国大夫。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,向齐桓公举荐自己的挚友管仲。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,有成语"管鲍之交"。
管仲(约公元前723年-公元前645年),姬姓,管氏,名夷吾,字仲,谥敬,世人尊称为管子,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,颍上人(今安徽颍上) ,周穆王的后代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。被誉为"法家先驱"、"圣人之师"、"华夏文明的保护者"、"华夏第一相"。 颍上一中老师罗会松
【作文出题依据】符合国家教育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理念,符合高考考纲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,符合国家关于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思想。符合高考作文题大思想、大背景、小角度的出题原则,也就是“以小见大”的出题原则。符合高中生以议论文为主的规律。没有地域、行业限制,学生公平写作,有东西可写。所以,今年的高考作文题,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。
【体裁】议论文最佳。议论中可以有记叙、抒情、描写、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。
【形式】发言稿。要注意一些事项一、开场白(设问法、情景导入法、开宗明义法……)二提出观点、证明观点三、结尾:抒发感情,与听众融为一体。或重申主题,发出号召。四、格式1、题目2、称呼3、问候,如:“大家好!”4、正文。5、祝福语”。格式残缺,有扣分因素,甚至影响阅卷老师的整体评价。
【与往年高考作文形式上的联系】仍然是“任务驱动型作文”、“新材料作文”。任务是:齐桓公、管仲和鲍叔三人,你对哪个感触最深?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。同学们要紧紧的围绕这个任务去做文章。既然是新材料作文,就要注意:标题与材料有关联。中心论点要与材料有关联。开头尽量联系材料、中间尽量紧扣材料、结尾尽量回归材料,不要形成材料和文章两张皮,水油分离。
【立意】至少有三层立意。管仲的、鲍叔牙的、桓公的。 从桓公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立意:1、齐桓公不计前嫌、胸怀博大、众成霸业。2、齐桓公不独断专行,善于听取属下意见,终成霸业。比如他听取了鲍叔牙的意见,才得到管仲这样一个经天纬地的千古相国。3、大丈夫能屈能伸(不装死,何谈称霸)
从管仲立意:就这篇材料本身而言,突出管仲的内容不多。但不是没有可写的角度。1、忠于国家、忠于职守、不负众望,值得赞扬。2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3、艰难困苦、玉汝于成。4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(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就是纠正一些诸侯国的错误,树立周王室的地位,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相似之处。)
从鲍叔牙立意,是最佳的选择。1、荐贤举能2、让贤精神3、甘做绿叶4、不计名利5、顾全大局6、国家利益至上7、团结协作8、管鲍之交、情义无价9、命运共同体。只有用栋梁之材,国家才能兴旺,自己才有好运命。
【联系现实】人类命运共同体;守望相助、攻克难关;不要嫉贤妒能、要任人唯贤;国家利益,至高无上;爱国,永恒的主题;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广开言路;团结就是力量……
【注意事项】格式、语言的亲切有力、中心突出、体裁鲜明、字数恰当、卷面整洁。
阜阳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唐晓泉 ↓↓↓
全国Ⅰ卷今年的作文题目回归传统文化,根植传统文化,树立文化自信,对“历史人物”进行“评说”,材料有齐桓公、管仲、鲍叔君臣合作、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,也有后人对三位历史人物的不同评议,让学生感受历史,品评人物,观照现实,思考人生与社会。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,有材料,有情境,有任务指令。
考生只要深入分析材料,明确任务指令,审题难度并不大,扣题容易,也让考生有话可说,但要写出彩,还需要有丰富的素材、飞扬的文采,而这些,需要考生深厚的积淀和较高的语文素养。
首先,读材料,定立意。
齐桓公一匡天下,成就霸业,是为必然。他志向高远、不计私仇、心胸开阔、宽容为度,唯才是用。善用人者,应该摒弃私仇,任人唯贤;做大事者,必须心胸宽广,格局高远;主大局者,善沐八方春风,包容不同。他是高明的琴师,能调度各个琴弦,所以,能奏出盛世妙音。
鲍叔牙公心为国,知人善荐,君子之风。他与管仲一直交情深厚,此时管仲已是败军之将、戴罪之身,他没有像庞涓对孙膑、李斯对韩非那样,对旧友落井下石。而是选择将管仲推到了历史舞台前,因为他深知:龙困浅滩,很难施展身手;独木难支,万紫千红方成就国家之春。他有为国之公心,他有识人之慧眼,亦有荐人之胸襟,因此他的名字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闪光。
管仲股肱之臣,才能出众,功勋卓著。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,才能,决定着金子的纯度。人才是立国之根本,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大才。学生不敢选择写他,可能会因为虽知其才能,却顾虑曾为两位诸侯所用的经历。其实,大可不必。厘清概念就能立论。小忠利己,大忠利人。他善于审时度势,从国家大局出发,治理国家,惠及百姓。一个人,如果能挽狂澜于既倒,振兴盛于衰弱,救黎民于水火,缔和平于狼烟,兴国家于百废待兴,都值得历史铭记。所谓建功立业,是在造福天下的基础上。没有济天下之心,就没有个人成就之说。因此,孔子评价他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”
其次,读要求,明任务。
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,即便有人押中材料,即便考生熟知管仲、鲍叔、齐桓公的故事,也要按作文的任务指令来写。材料只是引子,只是立意的载体。任务驱动型作文会给出具体情境与任务指令。
不按任务写作,亦无法成为优秀作文。
作文要求中这样几点需要注意。具体情境:举行读书会。读书需有心得,读书应有交流,读书亦可争鸣。论述自己观点,批驳他人观点皆可。不过,后者需设想他人的一般看法,由此阐述自己对哪一个人“感触最深”。话题限定:三个人,你对哪个感触最深?重心落在“一人”身上,即便写其他两人,也紧扣“最”字,写其他两人也是为了突出自己所选之人,切不可平均着墨、平均用力。文体指令:发言稿。考生在一年的模考中,训练过各种文体——发言稿、演讲稿、倡议书、慰问信等。发言稿注意语气、情境以及听众感受即可。
再次,鉴古今,联现实。
高考优秀作文往往需要符合以下要求:言之有理——立意准确,言之有序——思路流畅,言之有物——素材丰富,言之有文——文采飞扬。
前面的审题工作完成之后,确定立意,明确指令,接着会面临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:用哪些素材作为论据印证观点、展开论述。当然可以从熟知的例子入手,比如从齐桓公的角度联想,商纣王个人享乐,最终葬身火海;唐太宗海纳百川,开创贞观之治;楚怀王,错勘贤愚,流放屈子,落得客死他乡的惨象;齐威王包容异见,门庭若市,赢得诸侯朝拜的盛况……但如果旁证博弈、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文章,一定来源于深厚的阅读积淀。古人云:功夫在诗外。其实,考试也是如此,“功夫在考场外”,有了深厚的积淀与持续的写作训练,才能在高考的舞台上翩然飘逸、惊鸿照影。
很多人说今年全国Ⅰ卷成功地回避了热点,比如当前形势,比如新冠肺炎疫情。其实,从大处着眼,全国Ⅰ卷作文命题者有一个导向:当下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才观?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古为今用,以古鉴今。管仲是人才,齐桓公是用人才者,鲍叔牙是荐人才者。当今时代,无论是“蛟龙”入水,还是“嫦娥”升天;不管是“北斗”覆苍穹,还是战疫靠科学;不管是扶贫攻坚,还是实现中国梦……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,都离不开正确的人才观,考生写作中只要紧扣上述几点,立意准确、材料丰富,语言有文采,将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。
颍州晚报记者 牛桂芹 实习生 刘欣
|